井点布置为环形井点,管道距离坑壁不小于1.0m,防止局部漏风。标高布置,根据井点埋深h(不含滤水管)。h≥H1+h+IL(m)H1——井管埋地表面至基坑底部的距离;H——基坑中心底部至地下水位下降的距离,一般为0.5—1.0m;I——地下水降落坡,环形井点的1/10;L——井点管至基坑中心的水平距离。 同时也要考虑井点管的暴露面一般在0.2m左右,无论如何滤管必须埋在透水层内。为了充分利用抽水能力,主管应布置在靠近地下水线的地方,以便提前开挖管沟。泵轴的标高应与主管平行或略低于主管。主管的坡度应为0.25-0.5%(向泵层倾斜)。每段主管和过滤管应位于同一水平面,高度不应不同。先排出主管,然后埋设井点,用弯管将井点管与主管连接,然后安装抽水设备。在这里,井点管的埋设是一项关键工作。 井点管采用水冲法埋设,分为冲孔和埋管两个过程。冲孔时,用高压软管将高压水泵与孔连接,将冲孔管和起吊设备吊起并插入井点。使用高压水(1.8N/mm2),通过主冲管头部的喷水孔,用快速射流冲洗土壤。同时冲管上下左右旋转,边冲边沉,从而在土壤中逐渐下沉,井点埋管和填砂滤层是保证井点抽水和减少地下水的关键。同时要注意的是,打孔时孔必须保持垂直,直径30mm,口下一致。冲孔深度应比滤管低0.5m左右,以防止冲孔管拔出时,部分土壤回填并碰到滤管底部的砂滤层。为避免堵塞过滤管网,将其填充至过滤管上方1.0—1.5m处。砂滤层填筑后,应在地下0.5—1.0m范围内用粘土密封,以防漏气。所有井点系统安装完毕后,应进行抽水试验,检查是否有漏气现象。 使用井点降水时,一般需要连续抽水,有时会停泵。过滤器可以阻挡污水的浊度,并由于土壤颗粒的流失而导致附近建筑物的沉降和开裂。同时,由于中途停泵,地下水上升,也可能造成边坡坍塌等事故。在抽水过程中,应调节离心泵的出口阀来控制水量,以保持抽水和排水均匀。正常的出路法则是“先大后小,先混后清”。真空泵的真空度是判断井点系统是否正常工作的大小,因此需要经常检查和采取措施。在抽水过程中,还要检查是否有太多的“死井”(井管正常运行时施加冬暖夏凉的感觉),在降水效果受到严重影响时,要用高压水反复逐一冲洗,再拔出掩埋。
【扫码关注我们】